本网讯 7月18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正式通过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核验。作为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的首个电源点,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完成了一场新时代的生态改造,成为我国首宗完成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的百万千瓦级引水式水电站。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位于西江干流上游南盘江河段,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贵州省安龙县交界处。受历史条件限制,水电站未配套建设向下游补水的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出现约18公里减脱水河段。
根据水利部关于河湖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目标确定与保障工作部署,珠江委以取水许可审批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解决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流量保障历史遗留问题。
生态环境的修复,关键在生态流量目标确定和泄放设施改造。但流量放多少,采用哪种泄放设施,尚没有成熟经验可循。2023年4月,珠江委联合广西、贵州两地水利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电站主体单位等联合发力,进行了一年多反复论证。
经论证比选和方案优化,最终采用“坝身生态泄放管方案”,即在水库水位以下约14米处开凿直径3.4米、长约17米的深孔,铺设钢管水道并修筑阀室,合理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
2024年11月4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备设施改造工程开工;2025年5月,水电站全面完成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正式启动生态流量泄放。
“我们创新采用生境模拟法,沿河段布设了8个监测断面,按照调查到的十多种本土鱼类生态用水需要,综合考虑了水深、水量、流速等因素,最终确定电站全年下泄总水量不少于5.3亿立方米。”珠江委水文局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进介绍。
下泄的水量不仅有效解决电站坝下河段减脱水问题,实现减脱水河段全线贯通全年有水,还为下游河段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以前没有水的时候,是光秃秃的一片。放水以后,鱼虾开始增多,野生植物也生长起来,吸引了很多动物和鸟类前来。”广西大哄豹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波说。
经过近两个月的生态流量补充,河段生态正在发生看得见的变化。源源不断的清流还为广西大哄豹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的3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增加了水源。
据悉,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将推进为期3年的减脱水河段生态环境监测,持续开展鱼类增殖放流,不断修复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将以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为切入点,逐步健全流域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监测、评估的动态管理机制,全面开展河湖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与保障工作,持续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珠江委水资源管理处副处长周训华表示。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