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能源观察丨南网储能:改革赋能 科技强企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18

  编者按:近日,《南方能源观察》5月下推出深度报道《南网储能:改革赋能 科技强企》,从聚焦价值创造、主责主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四个方面,介绍南网储能公司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国企改革创新发展之路。

  从分公司到子公司,从管制业务战略单元到新兴业务单元,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储能”)应运而生、破局而立,在南方五省区积极开展改革实践,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国有企业发展创新之路。

  聚焦价值创造 优化管理模式提质增效

  3月28日,南网储能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首次获评“五星”卓越评级。这是以完成资产重组上市的南网储能公司为报告主体发布的第三份ESG报告,也是其发布的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时间回到2021年,南方电网公司将所持有的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注入文山电力,推动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业务整体上市。2022年9月,文山电力正式变更为南网储能,成为南方电网公司旗下面向全国市场、经营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的重要上市公司平台。

  十年磨一剑。从2014年开始,按照“业务管理专业化,核心资源集约化”的原则,南网储能在基建、检修、运维、信通、供应链、财务等业务方面全面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有效解决了业务同质化程度高、管理链条过长、核心资源配置分散等问题,打造了一批专业水平高、引领作用突出的专业分公司,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中4个专业化分公司,专业负责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的投资建设及运维生产。10年来,在新增长机容量640万千瓦、增幅达95%的快速发展形势下,用工总量仅增长2.4%。通过资源集约的方式,节约成本过亿元,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人均净利润、机组等数可用系数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2023年7月,运行分公司集控中心投入运行,6座抽蓄电站全部接入集控中心监控与控制,这是国内首个抽水蓄能多厂站集控中心,改变了抽水蓄能电站独立分散监控的运行模式,充分展现了南网储能公司集约化、专业化改革的优势,持续释放了人员集约化效益和集控中心管理效能,为我国提升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管理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走进南网储能的集控中心大厅,醒目、巨大的电子屏映入眼帘,显示画面里罗棋布,数据图表整齐排列,粤港澳大湾区6座抽水蓄能电站、31台机组的运行状态清晰可见。“集控中心自投运以来,不断进行集控值班模式的优化和探索,已经实现了一人多厂站值班,设备控制效率提高1倍,单厂值班人员降幅达50%,显著提高了公司的效益。”南网储能运行公司集控中心高级值班员李重阳说。

  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加快建立下,日趋完善的调节资源参与市场机制也在凸显着抽水蓄能的市场价值。

  2024年10月,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梅蓄电站”)正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全部电量,开辟了新型电力系统下抽水蓄能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径。“入市后,梅蓄电站低价买电抽水,高价放水发电。相比于入市前,日平均启动次数增长40%,运行时长下降48%,调节电量下降44%。通过电力现货交易,抽蓄机组正以市场化方式精准响应系统负荷调节需求。”南网储能公司运行公司集控中心经理黄晓佳说。

  聚焦主责 主业大力推动“双湾”抽蓄联动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实际行动。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9个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群建设全面提速,2025年起将陆续投产,装机总规模达到1080万千瓦。

  在“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水蓄能电站——梅蓄电站二期工程施工现场,4台机组及开关站GIS设备的安装工作正同步加速推进,将于2025年先后实现投产发电,推动大湾区抽水蓄能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

  在北部湾经济区,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广西首个抽水蓄能项目,正在发挥“头雁效应”的示范作用。近日,南宁抽水蓄能电站总建筑面积900万立方米的上下水库大坝完成封顶,下水库正式下闸蓄水,首台机组转子吊装顺利完成,正全力冲刺2025年全面投产发电的目标。

  目前在建的9个抽水蓄能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244亿千瓦时,相当于1100万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需求,促进南方区域3亿千瓦新能源稳定接入电网。”南网储能公司基建部总经理余建生说。

  截至2025年2月,南方电网在运抽水蓄能规模达1028万千瓦,可提供超2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调节能力,为新能源装机并网提供了坚强保障。以海南为例,12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调节能力约占全省最高负荷的14%,为保障光伏等新能源的日间大规模并网,抽水蓄能运行模式由“夜间抽水”调整为“白天抽水”,2024年启动次数同比增长55%。

  “抽水蓄能调用的变化,反映出与新能源发展相适应的抽水蓄能调节能力正加快形成,有力保障新能源发电的高效利用。”南网储能公司生产技术部总经理李育林介绍。2024年,南方区域抽水蓄能机组调用次数和时长分别突破4万次和11万小时,双创历史新高,累计调节电量达 264 亿千瓦时。

  聚焦自主创新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才能让新质生产力“潮涌大江南”。

  连续两年蝉联国资委“科改”标杆企业,给足了南网储能公司在追寻自主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巨大动力。

  自 2022 年入围“科改企业”以来,南网储能公司加快由传统电力生产单位向科技型企业转型,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陆续完成我国首台 400 兆瓦大容量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抽水蓄能机组断路器配套设备关键技术、“芯片级”自主可控蓄能机组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应用,引领了中国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 年,投产 30 年的我国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第一次用上了“国产大脑”。这套“国产大脑”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抽水蓄能配套核心控制系统,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已在抽水蓄能机组安全启动超过 7100 次。累计运行时长超过 49000 小时,取得40 项重大技术创新,21 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有力增强了我国抽水蓄能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站点资源容量超过 8亿千瓦。按照“1 台机组 1 套系统”估算,这套抽水蓄能“国产大脑”的市场容量将达到 2500 套,市场规模将超过 370 亿元,推广应用空间广阔。

  如果说控制系统是抽蓄电站的“控制大脑”,那么主机设备和施工工艺便是其中的“器官”和“肌理”。

  在粤西阳江,坐落着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实现“40万千瓦级、700 米级超高水头超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设计制造自主化依托工程——广东阳江抽水蓄能电站。该电站在水道建设、系统设计、机组研制三大关键技术领域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的 800 米级钢筋混凝土衬砌水道突破了水道设计、围岩渗控、灌浆工艺等多个技术难题。

  2024 年 9 月,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抽水蓄能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在广州正式投入使用。全国近五分之一装机容量的抽水蓄能设备全面实现人工智能管理,促进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相较于初次研发的平台,新平台的算法数量增加了 5 倍,数据诊断速度提高了 10 倍,智能巡检场景数量达到原来的 6 倍,实现人工智能在线巡检替代 90% 的人工线下巡检,最大程度减少机组停电检修时间,每年创造经济效益约 3500 万元。

  “抽水蓄能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平台依托超过 42 万个测点的数据提取和数千个毫秒级别算法的数据分析,检修人员可以足不出户,在线掌握设备健康状态,在最大程度减少机组停电检修的前提下,保障机组设备状态可靠。”南网储能检修试验分公司试验部副总经理吴昊介绍。

  聚焦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2024 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下,各类新型储能技术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成为支撑新能源发挥主体电源作用的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锂电池储能技术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南网储能把握佛山宝塘储能站的容量规模优势,聚焦锂电池的热管理、结构连接、电池性能3大主要技术领域,搭配组合不同技术方式,形成了9条典型技术路线,各路线装机规模从5兆瓦到75兆瓦不等。这相当于把9座不同技术特点的中型储能站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一个技术性能对比的“大插合”,选取25项关键数据指标,对比产品性能高低,为不同储能场景下的技术方案选提供实证支撑。

  在其他新型储能方面,南网储能也积极进行探索。近年来,南网储能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围绕储能领域关键性、前沿引领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先后承担“海水抽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9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投入强度年均提升17.7%。2024年完成大规模纳离子储能技术的研发攻关,并联合广西电网在南宁投运我国首个大容量纳离子储能系统。此外,南网储能还持续在液流、压缩空气、重力储能等新技术路线上进行技术攻关,部分技术领域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我们将加快建成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实现高倍率纳电技术与锂电技术的同台‘性能对比’。”强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挖掘新型储能在新能源汽车“储换融合”、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电氢协同、配电网储能替代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自身承担的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重点研究任务,重点在锂电池全寿命周期安全、液态金属电池中长期储能技术、大容量纳电池储能系统等领域加大攻关力度,取得突破性成果。”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研究院党委书记陈满介绍。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的关键环节,事关创新价值的实现。为此,南网储能优化项目立项机制,要求应用类科研项目必须在立项阶段明确成果转化目标。同时,在创新成果转化方式上,根据项目合作各方资源投入及贡献程度,提前约定转化收入分成比例,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合作模式。据了解,2021年以来,南网储能有52件专利、软件著作权以许可方式实现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收入年均增幅超20%。

  展望未来,南网储能将围绕抽水蓄能及新型储能两条赛道,做强做优主责主业,打造储能产业集群。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手段,结合公司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南网站群: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