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当记者来到佛山宝塘电池储能站(以下简称“宝塘储能站”),站内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运行中的电池却维持在23—25摄氏度。电池或享受着“吹空调”的风冷,或通过“冷板接触电池降温”,或浸没在冷却液中……三种热管理技术分别应用在宝塘储能站中,在控制温度的同时,也为运维人员提供不同技术的运行数据。
2011年,南方电网公司建成并投运了深圳宝清电池储能站,这是我国首个兆瓦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此后,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政策引导,电池储能产业发展迅猛。国家能源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我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超过了3800万千瓦,锂离子电池储能占主导地位,广泛应用在新能源电站、变电站和工业厂区内。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新业态。作为能源“产供储销”的重要一环,新型储能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技术也同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和“各显身手”的技术方案集中涌现。
2022年底宝塘储能站项目启动,“如何把300兆瓦的规模用好”,是项目初期建设者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除了给电网提供调节服务,我们还希望项目能对储能行业的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决定建设一座多技术路线的锂电池储能站。”南网储能科技公司董事长汪志强表示。
2024年伊始,宝塘储能站投产。88套外观差异不大的“集装箱”,电芯性能、热管理、结构连接3大技术领域不同搭配组合,9条技术路线……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也是新型储能系统技术性能对比的“大擂台”。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发挥主体电源作用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走进宝塘储能站中控室,控制平台可实时采集到电站不同储能技术的海量运行数据,形成了一个日益丰富的“数据富矿”。“当前,我们选取了25项关键对比指标,对比结论将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技术发展提供重要实证支撑,促进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精益化水平提升。”汪志强表示。
向“新”向“绿”,步履坚实。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培育发展节能降碳新动能新优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本报记者 刘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