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多样性保护的阳蓄“样本”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电站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11

  本网讯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途径。南网储能公司阳江抽水蓄能电站是2022年5月投运的一座电站,在电站建设运营过程中,通过珍稀植物移栽、生态环境修复、与自然保护区合作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防治,有力促进现代化能源企业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电站奠定基础。

  阳蓄电站紧邻广东省“植物王国”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影响范围区植物种类丰富,施工区域珍稀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移栽保护、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以及濒危物种保护等,这些都是电站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难题,也是南网储能公司彰显央企社会责任之所在。

  因此,在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超级“充电宝”的同时,阳蓄电站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千方百计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电站。

  开展珍稀植物及古树名木保护

  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阳蓄电站对调查发现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猪血木、樟树、金毛狗、绣球茜、华南锥和酸竹,以及兰科保护植物金线兰、竹叶兰、紫纹兜兰和石仙桃等10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编制了《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了不同的针对性保护方案,并与专业机构一起开展工作,确保方案顺利实施。对施工运输可能影响到珍稀濒危植物猪血木实施就地保护;对施工占地及水库淹没影响到珍稀野生植物樟树、猪血木、绣球茜、华南锥、金毛狗、酸竹和兰科植物采用迁地保护的方式,委托移栽至阳江市国营河尾山林场;对库区榕树、龙眼和水翁等古树名木,移栽至永久营地进行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移栽后由专业机构加强管护。

  持续实施电站区域生态修复工程

  电站建设过程中,通过优化设计、减少施工占用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边施工边治理复绿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电站建成初期,根据下水库区域、永久营地、上下库交通公路、渣场和采石场等不同区域特点,投入2000余万元,陆续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比如在下水库水位线消落带,试验种植耐水湿能力的水杉树;每年组织“服务绿色发展,打造美丽电站”专项植树活动,栽种当地特有树种,不断提高永久营地和厂区绿化率。

  合作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公益项目。猪血木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濒危植物,只零星散分布于阳蓄电站所在的广东阳春市八甲村及广西平南思旺村和巴马县灵禄。鹅凰嶂自然保护区科研技术团队经过实地考察,认为阳蓄电站下库坝坝后区域生态环境良好,适合回归人工繁育的猪血木。2023年,阳蓄电站与自然保护区开展合作,将坝后20亩地用于猪血木回归实验种植,并负责猪血木日常管护工作。

  加强水土保持原生态预防保护

  聚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要求,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全面加强水系源头区、水库库区以及生态敏感区的预防保护力度。电站以工程水系源头区为重点,加大封禁治理力度,对森林、植被和湿地等采取禁牧封育等举措,强化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白水河水系源头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强库区生态保护治理,划定并落实库区水域空间保护范围,强化库区水域岸线空间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工程生态保护和治理。坚持因势利导,充分依托河流地形地质特点,尽可能不改变或者减少改变河流自然属性,努力实现工程布局、结构与河流浑然天成。

  电站上水库紧邻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省生态严格控制区,对自然保护区和省生态严格控制区实施了严苛的保护措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与管理,通过进场教育、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专题会议等方式,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水保意识。强化施工过程管控,对工程占地区域界限设置绳索拦护、悬挂醒目标志示意,防止施工人员到非施工区域活动,施工过程严格控制施工范围,避免越界施工。

  再现白水瀑布壮美景观

  阳春市八甲镇重要景点白水瀑布距离上水库大坝约300米处,海拔585米,垂直落差255米。早在2003年,白水瀑布上游建成白水梯级电站,白水瀑布景观呈现受到白水电站发电时间和发电流量控制影响,景观资源的观赏性受到季节限制和人为破坏,尤其在每年第一季度,原白水水库无流量下泄致使白水瀑布断流。经专业单位评估,上水库除通过景观生态放水管保证下游水生生态需水流量0.058立方米每秒的泄放之外,还根据上游来水情况以及当地旅游情况择时泄放1.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白水瀑布景观流量,并控制泄放时长。为此,电站在上水库左岸非溢流坝段729.7米高程处设置浅埋背式生态景观放水管,其进口中心高程为730.0米,生态流量通过景观生态放水管控制下泄,保证了下游河道水生生态需水流量以及旅游季节期间的景观用水。

  通过阳蓄电站生态调蓄,白水瀑布景观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岭南第一瀑”在微风的吹拂下如烟如雾,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已逐步成为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注重水土流失防控设计优化

  电站多措并举落实“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源头防控设计优化是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结合工程特点,阳蓄电站以土石方管理和弃渣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突出方案比选,编制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并在开工前取得了水利部的批复。后续设计阶段,建立了水工、施工、移民等主体专业与水土保持专业的双向复核机制,水土保持专业积极参与工程方案、土石方调配、施工组织优化的讨论和决策,主体专业对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性、水土保持投资的完备性提出审核意见,从设计源头减少水土流失。从水土保持角度开展选址选线方案比选,减少占地面积近90公顷。下水库泄洪建筑物设计优化,减少土石方量3万立方米。生活小水库建设方案优化,减少扰动地表面积超2公顷。

  在阳蓄电站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水土保持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全面推行“天地一体化”技术、水土流失自动识别技术、水土流失风险预警三大技术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平台使用,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工程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在采用常规水土保持监测手段的同时,以季度为频次,充分运用国产高分遥感、无人机及智能视频等技术手段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累计判定水土流失重点部位10余个、发现水土流失问题20余处。

  通过“天地一体化”监测实施,阳蓄电站全面掌握了项目扰动土地情况、表土剥离和保护、取弃土场防护、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及现场存在问题等,实现了定量化、精细化开展监测水土保持“三色”评价,为工程水土保持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天地一体化”监测与传统监测模式相比,工作效率提高近4倍,实现了项目的“精细化、高频次,全指标、定量化”监测,有力支撑了电站及时掌握和动态监控工程的水土流失状况、措施落实情况及潜在水土流失风险,有效预防了潜在人为水土流失风险与灾害事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阳蓄电站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低于容许土壤流失量。在施工期,尤其是土建高峰期,采取了工程、临时措施相结合的防治体系,在开挖回填裸露面,及时布设了临时截排水沟、无纺布覆盖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施工期水土流失;在施工后期采取了“工程+植物”措施的防治体系,植被恢复状况良好,起到了水土流失防护作用。同期形成的符合工程实际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在增加当地人文景观、减轻自然灾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固碳减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阳蓄电站建设运用的石料场高陡边坡快速复绿技术、 混凝土坡面生态复绿与植被恢复技术、石料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开采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作为南方电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已推广至南方电网正在建设中的梅州抽水蓄能电站、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阳蓄电站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编著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实施成效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黄俊,金平伟著),部分章节引用了阳蓄电站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并对治理成效进行了评价,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推广效果显著。

  从电站建设到投产期间,经过地方政府和电站的共同努力,阳蓄电站项目区内的全部重点保护植物共计29个品种19482棵移栽至阳春市国营河尾山林场,并通过阳江市林业部门、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单位验收。2021年,下水库区域的3株榕树、1株水翁,3株龙眼迁移到永久营地,古树长势良好。2023年,坝后猪血木回归实验种植2100株,成活1900株,成活率90%。电站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明显,为动植物的生长栖息提供了基础保障。

  电站投产后,优越的山林水域环境吸引了大批被称作大自然“生态检测师”的白鹭到电站栖息。2023年,阳蓄电站生态环境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成效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称号。

  阳蓄电站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阶段,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成了一座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电站。如今置身于阳江电站,道路两侧草木丰茂,绿意盎然,远处山间云雾缭绕,猿啼鸟鸣,真正实现了工程平地起,人在绿中行。(凌正飞)

相关附件
南网站群: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