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我在老挝这四年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22

  四年前,我加入了鲁布革电厂的老挝南塔河一号水电站运维团队。彼时,项目团队已经在老挝奋斗了2年之久。

  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技术的执着,我告别家乡,跋涉1100公里,两天之后,踏上南塔河这片热土,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工作旅程。

  汽车行驶在老挝北部山区的道路上,仿佛进入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密林深处,当一座座高耸的输电铁塔映入眼帘时,我知道,南网储能鲁布革电厂负责运维的老挝南塔河一号水电站就坐落于此。蜿蜒曲折的南塔河也仿佛因为我们的到来流淌得更加欢快。

  在这四年里,我和运维团队携手并肩,创造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这一路走来,既有汗水和泪水,也充满了欢笑和收获。每一步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珍藏。

  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尽管运维团队规模不大,但各司其职、各有所长,真正做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团队中有人负责运行值班,有人负责维护消缺,还有人专门进行安全监督等工作。

  我清晰地记得去年缅甸地震时,南塔河电站震感明显。地震发生在凌晨一点左右,十分钟后,班长便带领电气、机械、水工专业的人员赶赴厂房、大坝现场重点部位进行检查,确保了设备的安全。第二天早晨,我们又对厂房设备和水工建筑物的200余个监测点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了隐患,全力保障了厂站设备设施和财产的安全。

  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在运维工作中,最难处理的是复杂的故障分析处理,我们对各个方向的技术都要有所涉及,背后的努力和艰辛可想而知,当突发事件来临之时,大家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的精神,让我深感动容。

  这是一个砥砺前行的团队。我们的初心未因道路遥遥而改变,使命未因风雨崎岖而淡忘。抗击疫情的三年,是我们坚守的三年,也是最难熬的三年,倒班时间不断延长,周期最长时延长至300多天。每次出国,我们都要做好至少半年的物资和心理准备。

  每次出入境,我们每个人都拖着大堆行李,全程穿戴口罩和防护服,路上经过数个检查站,排长长的队报批,真有一种壮士远行的悲壮之情。老挝气候炎热,户外温度可以达到40度,大雨也是说来就来,烈日的照拂和大雨的关照,我们只有默默承受。

  隔离期间,我们还要严格执行境内外各14天的“双重”隔离措施,也就是说,1000多公里的距离,我们几乎要走1个月,才能回到家乡,或者来到老挝营地。隔离板房的空间极其狭小,又极闷热潮湿,几乎没有活动空间,唯一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是送饭的小窗。可是,就是这样的隔离板房,有时候也不一定能住上。

  记得第一次回国,我们在老挝口岸登记时,发现所有的房间都已经住满了,无处可去,我和另一位同事就穿着防护服在大棚的地上躺了一个晚上。这真是一个难忘的雨夜,蚊子一整夜都在叮咬,雨水也从大棚的缝隙中不停地飘进来,内心充满五味杂陈的滋味。可也是在这样的艰难中,我们实现了“零感染”目标。在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长周期工作等多重压力下,我们始终像守护电网安全的“螺丝钉”,一刻都不敢松懈。

  这是一个牢守安全、充满智慧的团队。每天早晨,我们都会召开简短的班前会。班长在回顾昨天的工作并安排当天任务后,大家便立即投入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

  我们深知安全在任何工作中的重要性,更深知在境外工作具有的特殊意义,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我们坚持细致落实每一项安全措施,以确保电站的安全与稳定运行。面对电站投产以来的设备先天不足、可靠性不高、电网薄弱等客观因素,我们不仅守住了安全,还不断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多举措精心开展设备运行、检修试验。

  来到老挝的四年,我亲眼看到南塔河的变化,我们亲自编写的标准、制度,我们呕心沥血的创新成果,都在为这个电站的安全运行发挥着作用。我们正在让南方电网的标准一点点融入到电站的管理中去,也把设备运维的技术一点点传递给老挝员工,我们和他们一起进行设备巡视、隐患排查、设备检修……在共同守护电站、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在缔结一段特殊的友谊。

  每个班组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精神。我今年27岁,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团队中不少人已经年过五十,但是这毫不影响团队做好电站运维的信念。我们让水轮发电机不停运转,将充足的“绿色电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老挝电网,为千家万户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中老铁路通车之后,我们与南塔河的距离更近了。尽管如此,我们从昆明到磨憨口岸,再到南塔河营地,仍然需要9个多小时。

  作为南方电网践行“一带一路”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们亲自体会其中的艰难困苦,也为之不断注入动力。时间会证明,我们我们在这条和平和友谊之路上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高源)

相关附件
南网站群: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